目 录
扩大更高水平双向开放——“走向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资本市场”述评…………………………………………………………………………5
制造强国战略的理论根基………………………………………………8
线上线下消费升温 文旅活动迈上“云端”——端午假期透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15
后疫情时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21
构建强大智慧安全的制造业供应链体系……………………………26
保持市场主体稳定运行………………………………………………31
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需完善“四个机制”…………………………34
统筹协调: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工作的方法论主线…………………38
以保促稳开新局………………………………………………………5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60
金融开放与金融稳定如何兼得………………………………………67
如何看疫情之下的积极财政政策……………………………………70
用足政策帮线下产业度过最难的日子………………………………76
发挥金融作用保市场主体……………………………………………78
深化改革推动中小银行风险化解……………………………………81
产业选择需从市场需求出发…………………………………………84
越是压力大越要精准调控……………………………………………86
“中国引擎”为提振世界经济持续发力……………………………97
以“新基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100
适度、灵活、稳预期的金融政策……………………………………106
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111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稳住经济基本盘………………………………116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选择…………………………………125
“新基建”应坚持科学思维…………………………………………130
“六稳”“六保”齐发力,掌握发展主动权………………………137
铆足劲头、脚踏实地,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140
建设自贸港 构建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145
以智能化应用带动消费升级…………………………………………150
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创新引擎作用…………………………………161
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是对疫情冲击最有利应对………………………167
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的探索历程…………173
稳住经济基本盘………………………………………………………178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186
健全和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189
深入理解“实施扩大内需战略”……………………………………194
发挥专项债券独特优势 助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205
加强财政对公共服务供给现代化的支撑作用………………………211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向更高水平…………………………218
以产业赋能促高质量发展……………………………………………224
打造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和重要开放门户………231
抓“六保”促“六稳” 形成发展新动能……………………………242
发挥就业制度优势稳就业保就业……………………………………246
发挥基本经济制度优势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54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260
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267
答好一体化发展“联考卷”…………………………………………270
“放水养鱼”旨在助企业保民生……………………………………272
变内陆腹地为开放高地………………………………………………275
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278
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81
在更高起点层次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287
持续释放消费需求潜力………………………………………………292
找准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着力点………………………………………295
化危为机,形成新的创新创造大潮…………………………………297
以中心城市建设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299
发挥大国重器顶梁柱作用全力夺取大战大考双胜利………………304
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制………………………………309
跑好“最后一公里” 开启建设新征程………………………………314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保就业的重要前提………………………317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经济发展………………………………321
加大力度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328
奋力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标杆……………………………………333
在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引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发展…………………………………………………………………335
中国经济正在孕育哪些新机遇………………………………………345
正确理解“六稳”和“六保”之间关系……………………………354
“新农商”将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主力军…………………………359
努力走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363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我国制度优越性………………………………370
扩大更高水平双向开放
——“走向改革深水区的中国资本市场”述评
2020-06-28 经济日报 温济聪
6月17日,沪伦通下中国太保全球存托凭证(GDR)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6月18日,证监会公布依法核准摩根大通期货为我国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优化沪深港通机制,扩大沪深股通的投资范围和标的,进一步拓宽ETF互联互通;提前取消期货公司、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股比限制,瑞银、野村等6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获批……今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丰富股票市场多层次合作
6月17日伦敦时间当日上午9点,上交所上市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GDR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受到海外投资者积极认购。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郭田勇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沪伦通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范围扩宽,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两地资本市场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环境影响,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而A股市场韧性明显增强,沪深港通运行基本平稳,外资总体保持净流入的态势,充分体现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宏观经济长期向好和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的信心。
港交所今年首季主要业务收入上升19%,沪深港通收入及其他收益一季度创下4.04亿港元季度新高,较2019年一季度增加74%。沪深港通的北向及南向交易的平均每日成交金额同创季度新高,分别达780亿元人民币及216亿港元。
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不仅会不断丰富内地和香港全方位多层次务实合作,还会进一步吸引境外长期和价值投资者。
早在去年7月,沪深港交易所就科创板A+H股上市公司股票纳入沪深港通股票范围安排达成共识。根据沪深港通现行业务规则,A+H股上市公司股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