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自查报告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一)加强建设,压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单位D委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首要任务,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及时传达中央和上级机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确保D委书记和班子成员紧扣意识形态工作主线。D委书记在带头抓班子建设、带队伍、强D建的过程中,坚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积极推动全体D员干部思想同向、行动同步。
二是健全责任机制。制定并落实《2024年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方案》,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年度D建考核、领导干部综合评定中,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是落实责任传导。D委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形势,研究部署年度工作,确保意识形态工作与实际业务协同推进。
(二)夯实理论武装,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坚持以新思想为引领,深刻学习D的二十大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集中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引导D员干部提高意识和理论素养,使D的创新理论在全体职工中入脑入心。截至目前,已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10次,专题班2次,确保学习覆盖全体D员。
二是深化思想认识。单位D委注重理论学习的质量与深度,要求各基层D组织制订学习计划,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如“理论学习竞赛”和“知识竞答”等,提升学习的参与性和实效性,推动D员干部从思想深处增强意识。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力求在生产经营、日常管理等环节体现出D的思想主张,确保全体D员干部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新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性。
(三)强化阵地管理,巩固主流舆论阵地
一是加强媒体管理。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内部网站的作用,传播正能量和先进事迹,提升意识形态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严格内容审核程序,确保发布内容的正确性。
二是巩固宣传阵地。单位D委不断完善新媒体管理制度,积极推动传统宣传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效应。
三是巩固思想文化建设。通过开展职工文化活动,如“微D课”宣讲和先进人物评选等活动,增强D员干部的凝聚力,使意识形态工作成为提升单位文化氛围的重要内容。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一是部分D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仍显不足。少数同志认为意识形态工作只是D组织负责人的工作,与个人本职工作关系不大,这种思想导致工作中存在“重业务、轻思想”的倾向。
二是部分基层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性不足。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舆论环境,部分同志受限于传统工作方式,未能积极应用新媒体工具,影响意识形态工作效果。
(二)用D的创新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是理论学习的系统性有待增强。部分D员干部对D的创新理论理解不够深入,无法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在面对复杂问题时难以应对。
二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部分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度不足,认为理论学习枯燥而难以见效,未能深入把握新思想的内涵和外延。
三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足。面对新的工作挑战和问题,部分D员干部缺乏从理论出发进行深入思考和有效解决的能力,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敏锐性和预判性不足。
(三)高质量推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需进一步增强
一是部分干部存在完成任务的“惯性”思维。在完成上级布置的意识形态工作任务时,一些同志满足于“完成即可”,而缺乏质量上的追求。
二是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为“软指标”。少数干部将意识形态工作视作可有可无的任务,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任务
(一)提升站位,强化D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一是加强D委的核心领导作用,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方向引领、思想管理上发挥实效。将意识形态工作全面纳入D建、D风廉政建设及生产经营责任体系中,推动基层D组织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二是完善责任考核机制。探索D建考核与干部选任的关联机制,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不重视或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处理。
(二)强化理论武装,用新思想凝心铸魂
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深入学习新思想,特别是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D的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和长期的任务。开展有声有色的理论宣传教育,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理论中心组学习,全面实施D员教育培训制度,并利用D校等文化阵地确保宣传教育的全面性和实效性。利用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正面宣传,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并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
(三)坚持正确导向,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要强化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确保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正面、高标准。建立和完善新闻宣传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加强内容生产的可持续性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要管理好新媒体平台,利用其优势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通过各种平台和活动,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和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家庭建设,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