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热门搜索:组织生活会讲话汇报述职总结
 备足“好料”,文稿起草更出彩
发布时间:2022-09-15 13:51:18        浏览次数:755次
免费试读

 备足“好料”,文稿起草更出彩

鲁迅曾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文稿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起草一篇出彩的文稿,同样离不开对材料的“广搜”“细选”“活用”。 

下足诗外功夫“广搜” 

巧妇最怕“无米”,写手最怕“无材”。只有又多又好地占有材料,以“海量”支撑“质量”,才能游刃有余写出得意之作。 

既广且博。要拓展材料搜集面的广度,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尽可能多地积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历史等各方面资料,丰富“百宝箱”、建好“弹药库”。 

比如,准备一篇全区乡村振兴会议的领导讲话稿,要上看中央领导有什么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中央和国家机关有什么部署要求,下看基层有什么亮点经验、面临什么困难问题、有什么需求期盼,内看工作是什么进展动态、有哪些措施效果,外看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怎么说、其他地区部门怎么干,真正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知悉内情、掌握外情,努力搜齐“全情”、备足“好料”。 

又专又精。苏轼有言:“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材料搜集不仅要有“量”,更要注重“质”,体现系统性、专业性、针对性。对于搜集到的第一手材料,如果不加研究甄别、去粗取精,就会杂而无形、多而不精,成为“无效储备”。特别是在某一领域要写出有分量、有见地的文稿,更需要深入研究分析材料。 

比如,我们建立了业务知识“蹲点制度”,通过划分“责任田”,把各领域工作切块分工,各个“蹲点责任人”对应开展系统研究,做到“一领域一研究”,利用“晨学周享月研”方式,定期分享研究成果,确保写作团队成员之间知识贯通、信息互通,打造术业有专攻的写作“多面手”。 

有条有理。做到“胸中有丘壑”,方可“下笔如有神”。在写作中要广征博引,必须加强对材料的梳理分类,避免杂乱无章、一盘散沙。在基础工作阶段就要舍得花精力去读材料,通过快读、略读将其高效归类入库,通过精读、细读将重点内容、重要观点等进行标记,这样查找起来才能快速定位、运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温馨提示:VIP用户免费下载全站内容)
  • 微信登录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
非会员,请先注册
友情链接
微信支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完成支付

微信登录

账号、密码请于页面右侧进行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