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根为树 化本为纲——如何从无到有地拟制写作提纲
发布时间:2022-03-29 16:05:11 浏览次数:969次
免费试读
发根为树 化本为纲——如何从无到有地拟制写作提纲
、近日读书,偶见晋代哲学家杨泉的名言“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物理论》)。把这句文言文翻译过来,意思是:抓住渔网的总绳,渔网自然而然就会张开;抓住问题的根本,其它末节也会随之跟上。这讲的是做事的普遍规律,在论及写作规律的时候,也常常被引用。
杨泉的这句名言,我并不是第一次见到,然而这一次却有了新的感悟:在写作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抓住根本性问题,还要善于“发根为树”“化本为纲”——抓住写作目的这个根,聚焦“体用”这个本,推导、拟制出多呈树状结构的写作提纲。杨泉所说的“纲”,单指总绳,“秉纲”和“执本”是同意类比。我在这里所说的“纲”,则是写作提纲,实际上已经把“纲”和“目”都包含在内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写作之难,往往首先表现为理清思路难。如果完全没有思路或者思路不清晰、打不开,写作就是一件折磨人甚至憋死人的事。提纲是文章架构的设计图,也是文稿写作的施工图。拟制提纲的过程,也就是打开思路、理清思路的过程。提纲拟好了,剩下的事情不过是照图施工罢了,多数人都能顺利完成。
下面,我围绕广义公文或者说机关文稿的写作,紧扣“发根为树”“化本为纲”这两点,就如何无中生有地拟制提纲,从实操上展开来谈一谈。我认为,拟制写作提纲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写作目的
公文写作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起草文稿一定是有所“为”,不是为文而文,而是为了处理公务、推动工作而行文。不管是领导派活的“授命写作”,还是根据工作需要自行启动的“职守写作”,行文目的都是写作活动的根由。所以,我们在拟制提纲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想明白为什么要写这个材料,或者说写这个材料要达到什么目的。目的不明,就如同射箭没有靶子、走路没有方向。
《党政机关公文处
(温馨提示:VIP用户免费下载全站内容)
开通会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