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办公室的“文库”变“宝库”
新进办公厅(室)的同志可能对文件涵盖范围之广、种类数量之巨、流转程序之严、处理速度之快印象深刻。作为文件的“集散地”“加工厂”,日积月累,办公厅(室)很自然会形成蔚为大观的“文库”。可惜的是,一些同志因为思想上存在偏差,导致“身入宝山空手回”,甚至“端着金饭碗要饭吃”。归纳起来,大致有这么一些比较典型的表现:
有的存在“傲慢与偏见”,对文件有排斥感、抵触感,认为是“官样文章”,不看亦可,自己靠经验积累、靠开会听会也能干好手头工作,甚至误认为自己的做法可能比文件更接地气、更有效果——是为不屑。
有的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领导说什么就是什么”等想法,满足于跟着走,“领导读文件,我们读领导”,领导讲到什么新提法就鹦鹉学舌说一番,作了什么新部署就“依样画葫芦”交差了事——是为不想。
有的对上级意图不够了解,对工作部署不够明了,对行文结构不够熟悉,处于“雾里看花”状态,导致文件处理停留在靠先例、靠经验、靠“灵感”的阶段,时不时出现拟办意见不尽合理、执行环节出现漏洞——是为不会。
有的片面解读上级要求,以“坚决落实”“从严落实”的名义,教条化理解和执行文件,甚至有时为了“避嫌”“保险”,宁可将早应该做的事再摆一摆、放一放——是为不敢。
有的“临时抱佛脚”,短时间内摸清文件结构,目的性极强地对自己可用的部分进行“野蛮采挖”,而把“伴生矿”甚至“主矿体”弃之不顾——是为不为。
公文是必不可少的领导方式、极其重要的执政手段。学习文件、领会文件、处理文件、转化文件理应成为办公厅(室)干部的看家本领,最大限度地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改进工作。
那学文件应当学什么?用文件应当用什么?
从一般意义讲,大致可以从三个层次加以把握。第一个层次,零敲碎打地熟悉,掌握重点词句、重点表述,这是“精细解剖”的层面,可以丰富、提升知识库的储备。第二个层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分析、理清行文结构、逻辑体系,这是“把脉问诊”的层面,可以完善、扩展知识结构。第三个层次,对文件中的施政理念、政治智慧得意忘言、心领神会,这是“把握精髓”的层面,可以提升、重塑思维方式。套用武侠小说中的说法,这三个层次就是从一鳞半爪的招式,上升到环环相扣的套路,再上升到提纲挈领的心法。
从操作层面讲,就是要在头脑里清晰地形成五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