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会员中心

热门搜索:组织生活会讲话汇报述职总结
第157期 高质量发展主题年中全委会报告专辑(8.5万)
发布时间:2019-12-13 08:40:53        浏览次数:638次
免费试读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沙玉山在利川市委八届六次全体

(扩大)会议上的报告2018 年 6 月 30 日

 

各位委员,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州委七届四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精深加工、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战略,   全地域、全要素、全产业链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努力建成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核心板块,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受市委常委会委托,我讲九个方面的意见。

 

一、牢固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阶段,我


 

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

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动员令,吹响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为做好新时代利川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这一重要指示精神, 明确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总体要求、主攻方向和使命担当,指明了新时代干什么、如何干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发展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时又进一步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   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这一根本要  求已经成为利川追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

我们要全面理解、系统把握、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努力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创新、协调、  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从产业发展的成效和问题来看,改革开放 40 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握市情、克难奋进,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战略由“两叶三工一基础”【1】逐步优化为“五市战略”【2】,


 

推动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弱渐强、量质并进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任接着一任做,“利川红”已成为外交礼茶,  红遍大江南北,享誉国内外;生态文化旅游突飞猛进,年接待游客现已突破 1200 万人次,民宿旅游品牌越来越响,出现“一房

难求”的火爆局面;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培植了 146 万亩富有利川特色的绿色产业基地,打造了全省面积最大的“三  品一标”基地,推动风电装机产能迅速从零增长到 50 万千瓦。

站在利川看利川,我们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委政府绿色发展、  加快发展的战略定力,也离不开党政干部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实干韧劲,更离不开全市上下乘势而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跳出利川看利川,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产业基础薄弱,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引领融合发展的办法不多,党政干部的服务意识还不强、水平还不高,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仍然突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 提振信心,进一步在产业发展上补短板、固底板、强优势、创新高。

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现实要求来看,改革开 40 年来,全市上下勇于向贫困宣战,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教育、卫生、水利、电力、通信等民生基础,架起了通向全面小康的桥梁。

面对全市仍然留存的 9.8 万贫困人口,决战决胜的时间只剩

550 天,还要保障已脱贫的 11.7 万贫困人口不返贫,我们必须坚


 

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把推动产业高质量  发展作为保障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重要手段。

面对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出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我们必须   把产业兴旺作为最为基础、最为关键的任务,紧紧牵住这个“牛  鼻子”,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将助推我们把生态优势、绿色资源转化为发展的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抢抓机遇,   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少说多干,努力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

 

二、举全市之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

 

我市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  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

我们必须抢抓恩施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打好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国凉爽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张名片,顺   势而为、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全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建成国内外知名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提升全域旅游供给品质。开展省际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合作,


 

支持龙船调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壮大,推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  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转变,到 2020 年,接待游

客突破 20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 120 亿元。

推动腾龙洞成功创建国家 AAAAA 级旅游景区,着力将腾龙洞打造成资源品质一流、硬件设施一流、文化内涵一流的高品位岩  溶洞穴景观;推动苏马荡争创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省级旅游度  假区,建设谋道康养小镇;实施龙船水乡、大水井、佛宝山、玉  龙洞等 4 个 AAAA 级旅游景区及鱼木寨、水杉群落等新兴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工程;启动清江古河床、忠路温泉、郁江画廊等优质  旅游资源开发,打造自然与文化完美融合的旅游精品。

推动民宿旅游规范提质,巩固深化与北京大地乡居、台湾宜兰民宿旅游协会的合作共建,加快白鹊山国家民宿小镇建设,助推 17 个民宿旅游示范村提档升级,形成高、中、低合理搭配的全域民宿旅游格局,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民宿旅游目的地。推动运动旅游突破发展,以国际山地马拉松利川站赛事为引领,适度开发建设齐岳山风电观光基地,规划建设滑草、滑雪、极限运动等户外项目,建好利川西至苏马荡、东城至团堡、教育城至沙溪、  凉雾至清江源、元堡至毛坝、利奉公路等生态观光旅游走廊,打造国家中部地区户外运动中心和运动训练基地。

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建成全域智慧旅游系统,积极构建全天候、全领域旅游监管平台,新建及改扩建重点景区、民宿旅游示范村旅游公路和停车场,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


 

完善沿线景观、旅游标识标牌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为游客提供  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按照 AAAAA 级景区标准,推进城区和苏马荡景区化建设,完成“一江两轴三点  四路”【3】建设任务,推动恩施观光铁路、机场候机楼、火车站改扩建等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营造全域旅游优质环境。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实施生态旅游资源“微改造”,保护好、利用好潜在资源和优势。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落实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强化重点景区安全风险提示、重要领域安全管理监察,建立旅游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应急值守制度,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建立旅游市场监管机制,依托市长热线投诉受理平台,完善旅游纠纷调解机制,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三、大力推进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

 

发展硒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  选择。

我们必须围绕安全、生态、有机、含硒主题,纵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规模化经营、绿色化


(温馨提示:VIP用户免费下载全站内容)
  • 微信登录
  • 会员登录
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登录
非会员,请先注册
友情链接
微信支付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完成支付

微信登录

账号、密码请于页面右侧进行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