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6.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 推动作风大转变工作大提高 事业大发展 88
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
浙江省委书记 车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浙江省委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放到优先位置,去年11月召开了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今年2月召开了高规格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4月印发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可以说浙江乡村振兴“四梁八柱”已经立起来了,乡村振兴“为什么要干”“干什么”的问题,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接下来,要弄清楚、解决好的就是“怎么样去干”“怎么样才能干得好”的问题。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在全省“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中,到淳安县、建德市进行了蹲点调研,并陆续到海宁市、杭州市西湖区、余姚市、象山县、宁海县、永康市、武义县等地开展调研,先后走了下姜村等20多个乡村。我在广东、福建、贵州等兄弟省份学习考察时,还特意去当地有代表性的乡村看了看。随着调研的深入,我越发坚定地认为:浙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三农”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作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发源地,一定要有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担当、更管用的办法,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争当新时代乡村振兴排头兵,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15年,为浙江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部署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了浙江的一张金名片。在调研中,我深深地为浙江农业的蝶变、农村的发展活力、农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而鼓舞,也为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走在乡村振兴前列而振奋。
基础之一:乡村美。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我看到的是竹海摇曳、绿水清波,一派诗画江南好风光。但在10多年前,当地因为开办水泥厂和开采石灰岩矿,环境受到破坏,村民意见很大,甚至还发生群体性上访。余村许多村民至今都清晰记得,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来到村里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余村是浙江众多美丽乡村的一个缩影。目前,在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卫生改厕实现建制村基本覆盖,“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性改观,相当数量的乡村开展了村庄全域整治,“花在村庄里、村在花园中”处处可见。
基础之二:农民富。淳安县枫树岭镇下姜村,曾经是因穷出名的小山村,当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茅草房,烧木炭,半年粮,有女不嫁下姜郎”。2001年开始,下姜村作为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成为“了解省委决策在基层效果的一个窗口”。这些年来,下姜村经济持续发展,群众生活越来越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国文明村。这次我到下姜村调研时,村民告诉我,2017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5786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5元。与下姜村一样,全省各地农民收入一直保持了很好的增长势头。2015年,浙江率先消除了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2016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7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956元,连续33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05∶1。
基础之三:百业兴。下姜村的同志告诉我,2003年4月24日习近平同志第一次到村里时,先花6个小时从杭州坐车到淳安县城,又坐快艇三四十分钟到薛家源村码头,再换乘汽车翻山越岭约二十分钟才到达,非常不方便。而这次我到下姜村蹲点调研,从杭州出发一路走高速,到淳安后去村里走的也是有着“最美公路”之称的淳杨线,总共仅用了2个多小时。放眼全省,这些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和养生养老、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百花齐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增强,逐步崛起了一大批特色村、专业村、明星村。在此基础上,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历史性进步,民生得到大大改善。目前浙江已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实现了建制村客运“村村通”,2018